近日,东轻特材公司某轧管机经自主智能化升级改造后,成功实现带料生产。该项设备改造填补了国内轧管机设备自动化的技术空白,为特材公司显著提升轧管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铝管军品保供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
大胆立项 向难题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近年来,无论是民用还是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对冷轧无缝铝管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提高轧管机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成为铝加工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某轧管机是特材公司生产铝管的重要主机设备,生产效率低、锯切质量差是制约轧管机提质增效的关键,为有效解决军品铝管保供的设备窄口难题,某轧管机的改造迫在眉睫,但轧管机全自动化生产在国内铝加工行业内还属于技术盲区,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没有成形的方案可参考。为此,特材公司党总支大胆选题立项,将这一设备改造难题列为党总支“两带两创”项目,指定由党总支委员、副总经理方旭作为项目带头人,抽调生产、技术、设备骨干党员和群众组建成立攻关团队,实施党员带领群众创新。团队成员勇挑重担,全身心投入到设备智能化改造中。
锲而不舍 和难题死磕
从项目设计、改造实施再到正式投产,一路走来充满着曲折、艰辛和挑战。设备每一个功能的实现、每一处结构的设计、每一条程序的编写、每一组参数的确定,甚至是每一个螺丝的位置,都需要团队成员通过现场无数次调试后才能获得。
在项目困难大、无成熟方案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攻关团队多次开会研讨,分析设备运行状况,广泛听取生产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设备改造项目提出的建议意见,经初步研讨,确立了三个具体方案,并利用设备检修和停机时间对三个不同的方案分别进行了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改造方案。
开始改造后,各种难题接踵而至,遇到的困难大大超出了预期。“项目改造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困难重重。目前,国内轧管机生产厂家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案及使用案例,单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能实现吗?我当时内心是有很大担忧的。”回想项目改造过程中一波三折、连续遭遇坎坷时,团队骨干付玉梅深有感触地说。
团队成员面对难题不退缩,将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死磕”的钉钉子精神发挥到极致。经过不厌其烦反复的摸索、验证和完善,将难题逐个攻破,成功实现了管材自动在线随动锯切等一系列动作的全自动化控制,保证了轧制动作的连续进行,最终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的目标。
当团队骨干成员庄申成被问到为什么要“死磕”下这一技术空白时,他说:“新时代的企业发展急需技术创新的支撑,而某轧管机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成功,便是东轻人自己的技术!”
连续奋战 与时间赛跑
在线改造和调试设备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现场生产任务又异常紧张,在没有时间停机反复试验的情况下,项目团队中党员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成员顶住压力,利用一切停机的时间缝隙进行设备改造。
生产人员下班后,经常是改造团队人员接班进入现场,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后,回家稍做休息,凌晨3、4点钟就又到达现场,争取白班生产人员上班前的一切时间抢进度。到了最后停机在线安装、调试环节,团队成员更是24小时实时跟进,程序逐条编写,参数逐个确定,功能逐个验证。在最后的调试阶段,团队成员跟班生产,随时解决出现的异常问题。轧管机改造成功后,实现了一名操作人员可同时操作两台同类设备进行生产,这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加快了生产节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了军品铝管的配套保供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能有幸全程参与项目改造过程感到很荣幸,团队中的老党员韩世杰、满维平当先锋、打头阵,感染着我们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去担当起自己的那份责任,艰辛的过程更见证了我们年轻人的成长。”项目组年轻技术人员张放说。
历时7个月的奋战,在确保日常生产稳步进行的同时,特材人以强大的执行力、战斗力、担当力、团结力,有效保证了某轧管机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后续将推广应用到所有轧管机自动化改造中,这必将为特材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来源:中铝东轻